第六十章 过河卒自救
退出大帐后,陈雨不满地问邓范:“朝廷就是这么对待打仗的军队?上官怠慢也就罢了,连粮秣都无法保证,如果不是咱们事先早有准备,岂不是要饿肚子?”官场上的话,他能听出门道,所谓“克服克服”,意味着三五天,甚至七八天都不会有人管你。仗还没打,人都快饿死了。 邓范叹气道:“百户大人,谁让卫所没……没地位呢?这粮秣紧张,僧多粥少,肯定优先供应营兵,您也别往心里去,习惯就好了。” 陈雨对这样的遭遇也没有办法,大环境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,只能憋着气回去指挥军户们安营扎寨了。 第二天中午,登州卫的人姗姗来迟,错过了兵部规定的三日内赶到集合地点的期限。原本陈雨还鄙夷不已,同样是从栖霞赶往莱阳,自己能及时赶到,这帮人却迟延了一天,连行军速度都不能保证的军队,还有什么资格上战场。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心情变得复杂了。 吴安邦作为目前登州府内援兵的最高长官之一,充分发挥了手中的权力。他当着登州各路人马的面,勒令将登州卫总旗以上的军官,全部以军棍杖责三十,包括那个在陈雨面前以上官自居的赵佥事,也被当众打得像猪头一般。其余兵士,则全部被派去做苦役,比如在上千双幸灾乐祸的目光注视下,去为其他营头的部队清洁马厩、打扫马粪。 陈雨对邓范说:“赵宣好歹也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,纵使有过错,依照军法处分便是,为什么一个总兵能如此当众责罚他?那些兵士又有什么错,这样的处置除了羞辱,我看不到任何作用。” 邓范摇了摇头:“原本行军法要由大军统帅来执行,吴总兵虽然暂……暂时节制卫所兵马,但互相没有隶属关系,这么做是不妥当的。可是眼下大军统……统帅空缺,卫所地位又远不如营兵,自然没人为卫所出头。” 陈雨心里很是郁闷。他倒不是同情赵宣等人,而是为了卫所地位如此低贱而感到悲哀。看来想要在这个时代作出一番事业,卫所军户的身份就是横在自己前面的一座必须逾越的大山。 数日后,平叛的局势愈发恶化。孔有德、李九成等人裹挟数万大军,一路势如破竹,攻破黄县等城池,逼近登州。聚集在莱阳县的援兵接到命令,兵分两路,一路往登州拦截叛军,一路往平度州迂回叛军身后包抄。而登州总兵吴安邦的任务,正是率领登州府的各路援军赶往登州拦截。 接到这个命令后,吴安邦的心里是拒绝的,可是军令如山,容不得他抗拒,只得下令拔营出发。 陈雨听说此事后,心中早就把作出这种脑残部署的人骂成了狗屎。吴安邦的部下不到两千人,加上乡勇、卫所军,一共不到五千人,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,居然被派往登州正面拦截气势正盛的数万叛军,这不是送死吗? “一定是哪个文官拍脑袋想出来的馊主意!兵分两路,一路拦截一路包抄,看着很好,可是根本不考虑兵力的多寡和实际的战斗力,他当这是下棋呢,过河卒可以通吃车马炮?也不想想,这卒子太弱,上去能被踩成齑粉。”陈雨愤怒地对邓范说。 邓范无奈地说:“这就是卒子的悲哀,下棋的人让你咋走,你就……就得咋走。” “不行,我辛辛苦苦从威海卫来到这里,不是做炮灰送死的。”陈雨来回踱步,“我要去见吴总兵,给他出出主意。别人救不了咱们,咱们就只能自救了。” 拔营的前夜,吴安邦在大帐中与心腹部将商议了半天,也没商量出个所以然,悻悻地打发走他们后,一个人坐在大帐中发呆。叛军起兵以来,山东已经折损了好几个总兵,无人能挡其锋芒,自己不愿做下一个冤死鬼,究竟有什么办法,既不违抗军令,又能保全自己呢? 这时,门口的亲兵来报:“镇台,威海卫一个百户求见。” 吴安邦不耐烦地挥手:“不见,老子正烦着呢,一个小小百户也来打扰,若是为了粮秣,明日拨几十石粮食打发他便是。” 门口一阵喧哗,陈雨冲了进来,身后跟着几个亲兵,举刀大喊:“大胆,居然敢擅闯镇台大帐,活得不耐烦了吗?” 陈雨语速飞快地说:“镇台,我不是为了粮秣而来,而是为了明日出战之事。若想保全自己,又不违抗军令,请听我说几句话。” 吴安邦正想命人将其拿下,听到这话愣了愣,把手放了下来,疑惑地问:“你能有什么办法?” 陈雨看了看四周,递了个眼色:“请镇台屏退左右,接下来的话,只能入镇台一人之耳。” 吴安邦想了想,挥了挥手:“你们暂且都退下,没有本官的命令,谁都不准进来。” 亲兵们面面相觑,逐个退出了大帐,守候在门口。过了一会儿,他们听到里面传来吴安邦的声音。 “什么?借故拖延,停滞不前?” 大帐内,陈雨耐心地解释:“正是,这几千人都是些什么货色,镇台心里想必比下官更清楚,要想凭借这些人去正面阻挡叛军,无异于螳臂当车,所以只能避其锋芒。” “我还以为有什么良策。”吴安邦嗤之以鼻,“兵分两路的命令是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(注1)亲自下的,他如今是山东境内所有平叛大军的统帅,手握生杀大权,如果违抗军令,可以先斩后奏。拖延不前的法子我也想过,可是躲得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。叛军如今摆明了要拿下登州,围城战旷日持久,如果我部不能及时赶到,即使不死在叛军刀下,也会被朱军门祭旗。”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注1:原本朱大典入山东统领调度平叛是叛军攻陷登州以后,时间相差几个月,本书为了情节需要,将时间提前了,对于历史大势并无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