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河东地震
向北还沉浸在三人世界的天伦之乐里。殊不知,他那篇关于骆河村征地矛盾的报道,不仅在网上炸开了锅,在现实世界,它的影响也已经迅速发酵。 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普及以来,对于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,尤其是在公众领域,任何事件都不再是被人随意操控的秘密。单从这一点上来说,它的贡献不亚于古代的四大发明。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,则让这种效应呈几何倍数放大。 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首页被推送后,这条新闻的评论量达到了数百万条,一度冲到了热搜榜的第一名位置。网友们所关注的,已经不仅仅是骆河村的个案。 那些多年来一直很敏感的话题像被点燃了引线,瞬间在互联网蔓延开来。河东,这个被网友讽刺为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城市,一夜之间成为“网红”,并且被网友创造出新的流行语——你敢去河东走一遭吗? 对于河东市的领导班子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来说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这场舆情犹如被引爆的第二颗原子弹,足以撼动当地整个“生态系统”。按照常识,顶多三天,一个热点事件就可以从网民的视野里淡去,而这一次的骆河村事件,却可以一波接着一波被议论围堵!人们担心,如果再报道下去,会不会还有第三颗、第四颗原子弹从河东市上空掉下来!看来必须给公众一个交代! 此时的北江晚报社也很热闹。一大早,于崇明就被社长赵庆东叫到办公室。 “你看看这份文件!”赵庆东神情不悦,将文件甩到桌面。 于崇明神经猛地紧绷,心想,我的天呐,又出什么事了?! “关于北江晚报社骆河村征地问题新闻报道的整改意见……”于崇明小声念着,“北江报业集团……” “批评我们报道基调不正确,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,责令我们认真检讨这次骆河村的报道,弥补错误!于崇明啊于崇明,你……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?你是长了几个脑袋,一次次踩雷?!每次还都是我给你擦屁股!”赵庆东越说越激动,“你知不知道,你给我闯了多大的祸?!” 平时,媒体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行业。但实际上,地方媒体的每一篇报道都要慎之又慎。如果是宣传报道倒也罢了,如果报道偏离轨道,造成恶劣影响,那可是够媒体记者喝一壶的。 “赵社长……这……我……”于崇明顿时失语,浑身的汗毛都要炸立起来,“我也不知道会是这样啊,之前集团从来没有就骆河村的报道基调给出过意见啊。况且,从一开始相关报道都是向您直接请示的呀。” 要说业务能力,于崇明确实是拔尖儿的,但是情商却是负值。难怪大家私下里说,于崇明这个老家伙,有时候是装傻,有时候是真傻。 “你……”赵庆东被他这句怼得哑口无言,你小子,这是要把皮球踢回来?想到这里,赵庆东心中那团怒火终于彻底爆发,“你自己拉屎不脱裤子,你自己想办法打扫吧!” 不但明星有人设,每个人都有人设,一旦人设成立就很难改变。于崇明的人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:聪明带傻。即便是一些记者,跟他说话时偶尔也故意话中有话。官大一级压死人,赵庆东更是如此,指着于崇明的鼻子大骂之类的事情常常发生。 于崇明被赶出了社长办公室,脑袋像被门重重夹了,还处于蒙圈状态。昨天还在庆功,今天怎么就变成惹祸了?他需要静下来好好捋一捋。没错啊,报道都是按照社里的要求进行的啊!问题出在哪儿呢?!算了,我还是跟曲长国商量商量吧。这小子脑子灵光,让他给我分析分析。 于崇明悻悻归来,路过记者办公区,看了一眼向北的办公桌,越想越生气,这小子给我捅了大篓子,现在不知道在哪吃喝玩乐呢! 他走到曲长国的办公室,门也不敲,破门而入。 曲长国此时正与两个记者谈着什么,看到于崇明突然闯进来,面色不悦。他很快调整情绪,示意两个记者离开。 “于总,您这是怎么了,看你脸上挂着俩字啊。” 于崇明一愣,摸了摸脸:“俩字,有吗?我出门前洗脸了啊。” “有啊,这么大的字还看不到吗?” 于崇明愣头愣脑,凑到门后镜子前,照了又照:“没有啊,你小子是不是眼睛有毛病?” “不可能啊,这不是俩字嘛,‘不爽’!” 于崇明听出了他的意思:“哎,别提了,刚被老赵批了一顿!” “啥情况?”曲长国不解。 “骆河村的报道,惹事了。”于崇明将事情一五一十道了出来。 听他这么一说,曲长国心里咯噔一下,“于总,怎么说呢,我觉得这件事不能全怪我们啊。第一,关于如何报道骆河村案子,我们一开始就等上面的文件,但是他们迟迟没有下发;第二,我们每一条稿子都是三审,一审编辑,二审总编室,三审社领导。事无巨细,都是先征求社领导意见,每一条稿子也都是社领导亲自把关签发的。这出了事了,怎么就怪到我们头上了?” “你说的也有道理,”于崇明感觉一肚子委屈,“可是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呢?你说怎么办!” “于总,我有个想法,我们先按照上面提出的整改要求,做一些改进措施,然后静观其变,也许剧情会有反转。”曲长国说。 “改进措施?怎么改进?” “按照上面的要求,安排记者写几条骆河村的后续报道,尽快扭转目前背后的局面。另外,就河东市今年以来的工作成绩做一组重点报道。” “嗯,你说的有道理。”于崇明眉头紧锁,“另外,也要对向北进行处分,毕竟,这件事都是因他而起的。处分他,咱们也能给上面一个交代。” “这个……我觉得这样不妥吧。” “怎么不妥?” “毕竟所有的采访报道都是我们统筹安排的,拿他问责,底下的人怎么想?再者说,昨天刚庆过功,现在又拿他开刀,这不是打总编室的脸吗?” “有道理,”于崇明的脸色像是拨云见雾、恍然醒悟,“你小子脑子果然好使,这件事让你这么一分析,倒是清晰了不少。” 曲长国嘿嘿一笑:“于总,不是我脑子好使,主要是您还在气头上,没有从老赵那番话里跳出了。我这只是帮您梳理一下心情。不然,哪还轮得着我在这里瞎出主意。” “那就这么办,你赶紧安排几个记者落实这些事。至于向北,公开批评就免了,不过单独谈话还是要有的。必须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。” …… 就在于崇明和曲长国就如何弥补报道“偏差”而一筹莫展时,一场问责风暴开始席卷河东。 向北这条稿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后不久,姜海波作为第一责任人被免职,另有任用;另有一些部门的负责人也被相继调查、问责。此外,那些被处理的科室负责人、街道办工作人员更是不计其数。 稿子在全国引发如此大的影响,甚至引发了河东“地震”,这是向北没有想到的。他不知道发生这些事究竟是福还是祸。更让他想不通的是,于崇明和曲长国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找他。毕竟,他是这条新闻的第一作者,自然也就是报道的第一责任人,没有理由不找自己。向北最终还是抑制不住心里的疑问,敲开了曲长国的办公室门。 “大向,坐。” “领导,我找你是因为上次报道的事。” “哪条报道?” “骆河村的稿子。我听说,集团前几天发了文件。河东市的人员调整这么大。这两件事放在一起,我估计应该都跟这条稿子有关系吧。” “看来报社里没有藏得住的秘密啊。你听到了什么消息?”曲长国错愕。 “消息倒是没有听到,不过我看这几天于总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,尤其是见了我,像是见了仇人一样。傻子都能看出了出什么事了。” “你还不知道老于吗,他就那样,什么事都挂在脸上。不过说实话,他是要我找你谈话的,但是都被我想办法推掉了。我之所以这样做,是不想给你压力。没想到你自己主动找上来了。不过这样也好,咱们把这件事说开,免得你带着情绪工作,毕竟你是老同志了,很多事情我相信你能理解。” “如果有什么处分,您说就是,我都能接受。” “哈哈,你想多了。你看,现在市里几个相关责任人都被问责了,咱们自然也不必为此事烦恼了。今后,你还是要继续做好你的报道,继续坚持你的新闻理想,只要我们问心无愧,其他的都不重要!” “谢谢领导,说实话,出了这样的事情我心情也很复杂,我会认真反省的。”向北的复杂心情,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可能闯祸了,给领导添堵。照这样下去,可能一辈子都是“搬砖”的命。另一方面则是有几分激动。坦白讲,他跟曲长国的“三观”有很大不同。但是,曲长国为人处世还是很让人佩服的:仗义,担当,又圆滑。尤其是在出事之后,第一反应不是让下边的人当替罪羊。就凭这一点,就比其他领导好了不知多少倍。